期刊封面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留置管道固定缺陷发
目前因各种原因置入留置管道的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留置管道在协助诊疗及护理观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如果护理不当,发生管道固定缺陷,使患者发生管道滑脱的风险增大,即非计划性拔管[2],可能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如果护理得当,可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为了提高管理质量,减轻患者痛苦,帮助其康复,管道组于2017年8月~2018年1月应用品管圈改进留置管道固定方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留置管道进行据统计2017年1月~6月,共置入各类留置管道2892例,管道小组运用三现原则查检出发生管道固定缺陷发生率为46.88%,远高于国内报道的43.18%[3]因管道固定缺陷导致的UEX不良事件44例,直接影响到整体护理质量和患者的疾病康复。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
品管圏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应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4]本圈由7名管道组成员,1名临床医生、1名院感专控人员、1名医学工程师组成。其中研究生2名,本科7名,大专1名。科护士长宋志英任辅导员,骨干护士张妍任圈长,品管圈小组成立后,圈长负责整个小组策划与组织,辅导员负责活动中给予支持辅导,并组织圈员定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
1.2.2 主题选定
圈员分别列出自己认为目前医院管道方面亟须解决的问题,由所有圈员对每一个问题从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上级政策4个项目进行评分,本次的活动主题为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的留置管道固定缺陷发生率,衡量指标:住院患者留置管道固定缺陷发生率=留置管道固定缺陷发生项目数/同期住院患者留置管道固定缺陷检查项目总数×100%。
在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中由于技术服务管理及人为过失等方面所造成的缺陷称为护理缺陷[5]。管道缺陷是护理缺陷其中之一,一旦操作失误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
1.2.3 拟定活动计划书
合理制定活动计划,对PDCA各阶段所占用的时间分别按3:4:2:1进行分配,且每步骤都有具体负责人。活动周期为2017年8月~2018年1月。
1.2.4 现状把握
制定流程图,找出改善重点。设定查检表,并按照三现原则进行查检自2017年8月14日~9月2日,各临床科室留置导尿管、胃肠减压管、中心静脉置管(除外PICC)、桡动脉置管共计例,查检出以上四类留置管道固定缺陷的例次为985例,临床医用留置管道固定缺陷发生率46.35%,高于国内报道的43.18%。
1.2.5 目标设定
通过统计查检表明确改善重点为82.03%。之后进行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46.35%-(46.35%×82.03%×68%)=20.5%。
1.2.6 原因分析
圈员对查检表中的改善重点进行分析,现场询问、头脑风暴的方法,对影响管道固定缺陷的原因采用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从人员、材料、方法、环境4个方面进行分析,经过全体圈员5.3.1打分及文献检索得出6项原因,确定为主要原因。为结合我院实际找出真因,圈员们再次制定查检表,自2017年9月11日~9月17日,对各临床科室四类管道进行真因查检,将统计的数据绘制成柏拉图,更加清晰的显示出专项监管体系不完善、培训不到位、材料不全已占到80%,根据二八原则将此三项确定为真因。
1.3 对策拟定
1.3.1 完善专项监管体系
原来由于医院科室多,没有统一的管道管理标准和质控标准,质控组未有效履行职责;质控内容也不够全面,没有工作计划和安排;经过集体讨论,在临床科室设立管道管理联络护士;在工作计划中加入固定管理专项内容,制定计划推进表。制定质控标准,加大质控力度定期完成质控,及时反馈给当事人并督促及时整改。
1.3.2 开展专项培训
原来没有管道管理专项培训,大家都是凭经验管理;管道固定没有标准化流程示意图。经过集体努力制定专项培训计划,认真落实护士的培训,对联络护士进行考核提,高了护士理论水平;完善培训流程及方式,采用现场操作的灵活培训方式;制定临床《管道管理口袋书》,使护理人员对管道管理有据可循;制定标准化管道固定流程示意图,组织护士进行培训,对护士统一进行考核,要求人人掌握,降低了管道固定缺陷项目发生数量。
文章来源:《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 网址: http://www.slcmygdys.cn/qikandaodu/2021/0727/666.html
上一篇:体外循环中设备对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模式的在线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