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改善喉癌患者术后管道
0 引言
喉是人体执行吞咽、发音及呼吸等功能的重要器官。世界癌症报告(GLOBOCAN2012)的最新数据显示,喉癌属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全球发生率占耳鼻喉恶性肿瘤的7.9%~35%,占全身恶性肿瘤的5.7%~7.6%。我国每年有10 万以上人次发病,其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因颈部重要神经及大血管丰富,缺损大,需要皮瓣修复,手术风险大,安置气管导管、胃管、导尿管、血浆引流管等,并发症多,管理风险大[1-4]。传统护理堵管率高、舒适度差、潜在并发症多。我们查阅大量文献,并寻求了诸多途径,加上外出学习带回的经验,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摸索出适合基层医院可实施的方法,通过护士主导,多科合作,对喉癌患者各种管道进行有效干预,改善了患者结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6 年6 月至2019 年7 月我科行手术的喉癌患者200 例,全喉切除70 例;半喉切除140 例。
1.2 方法
2016 年6 月至2017 年12 月采用传统方式管理,2018年以后由耳鼻喉科护士主导,医护团队、手术室、麻醉科、消毒供应中心、管道小组、设备科、信息科、营养科等组成协作团队,对喉癌患者管道管理相关问题进行改善,发挥多学科合作的优势,比较管道并发症的发生。
2 具体实施过程
2.1 医护一体化
建立医护一体学习日,加强医护沟通,邀请医生使用教具讲解颈部解剖知识,了解喉癌手术方式及新进展,掌握术中管道安放的情况;科内、院内、上级医院及国外专家对护理人员进行喉癌相关知识培训,分享国内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针对医生外出行气管切开所需用物多,医生容易遗漏用物,为医生配备外出气管切开箱,备气管切开包、刀片、气管导管(不同型号各一个)、手套、隔离衣等必须物品;配置气管插管包,专人管理,节约医生准备时间,紧急情况下可行气管插管,为患者抢救争分夺秒;共同研究喉癌患者胃管置入深度,传统经鼻腔置入胃管45-55 cm,留置胃管舒适度低,存在胃痛、反酸等不适,个别病人因无法忍受而自行拔除胃管。改善后,在传统置入胃管45-55 cm 的基础上拔出5-10 cm,留置于食管下段,保持贲门的正常闭合[5]。既避免食物经过咽喉部伤口造成感染,也有利改善胃部不适及疼痛症状,减少胃酸反流,避免非计划性拔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该研究仅选取气管切除术后的喉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做过其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并发症及舒适度比较,暂未推广与其他普通留置胃管患者,需提醒医护人员注意。
2.2 与手术室合作
协调病房护士前往手术室参观喉癌手术,便于直观地了解各类管道安置情况,通过相互交流心得体会,使护理更加细致到位;加强疼痛管理,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案,采取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记录单,疼痛由按需改为按时,防止了病人因疼痛而造成意外脱管。
2.3 与消毒供应中心合作
护士手工清洗费时耗力、煮沸消毒气管内导管不符合院感要求,改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单独塑封,塑封袋上标明内套管型号。一个气切护理节约20 分钟,按每日平均6 个患者12次气护计算,可节约240 分钟,每日可节约0.5 个护士工作量。此措施在满足院感要求和节约护士人力成本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优势[6]。
2.4 与设备科合作
原有银质气管导管易变形、变色、蚀断,改为多规格、多型号的不锈钢材质,避免了导管变色、变形、蚀断风险的同时,满足了不同体型、不同术式、不同需求的气切患者;加湿器湿化空气,生理盐水小喷壶喷洒内导管等,有效湿化后,堵管率由10%下降至1%。
2.5 与营养科合作
由于自制流质饮食营养成份不均衡,颗粒不均匀,推注难度大,卫生及保存不理想容易造成腹泻,患者家庭条件、饮食习惯、家属重视度等差异导致自制流质无法同质化,严重影响患者营养支持[7-10]。改为营养科医师全面营养评估后,对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进行动态监管,调控制作不同时段、不同比例的营养配方液,患者营养充分保证,利于机体吸收,促进了患者康复;浓度均匀,减少了护士推注难度,大大减少了护士因鼻饲困难所增加的工作量。
2.6 管道小组合作
小组成员制定并落实管道固定方案[11-13],血浆引流管用3 M 弹力胶带剪成“工”字形胶布,并按引流管走向高举平台固定于皮肤上,管道小组还定期质控,加强组织管理,能有效预防患者因管道固定不当导致的压伤或非计划拔管的发生。规范的管道固定既减少了意外脱管,也不影响美观,病人的舒适度提高。
文章来源:《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 网址: http://www.slcmygdys.cn/qikandaodu/2021/0708/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