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重度烧伤患者系统化多管道护理的护理体会
0 引言
重度烧伤患者常见大面积烧伤,其烧伤程度严重,患者常见脏器衰竭、脓毒症以及感染等并发症。患者需要留置多种管路,这些管路是患者的生命线,但是各种管道的功能不同,因此临床护理工作时需要重视对各种管道的系统化护理,这样才能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主要探讨系统化多管道护理对重度烧伤患者的护理效果,为提高重度烧伤患者的护理水平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重度烧伤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护理模式分为观察组33例及对照组3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7例,年龄20-75岁、平均(41.)岁,患者均为火焰烧伤,均为深Ⅱ-Ⅲ度烧伤,其烧伤总面积为50%-100%TBSA;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8例,年龄20-75岁、平均(41.)岁,患者均为火焰烧伤,均为深Ⅱ-Ⅲ度烧伤,其烧伤总面积为50%-100%TBSA。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急诊护理,按照程序进行护理,遵医嘱实施抢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系统化多管道护理,从成立护理抢救小组、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吸氧管护理、气管切开管护理、留置胃管、留置导尿管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多管道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情况,包括建立静脉通道时间、缺氧症状改善时间以及有效救治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指的是患者从就诊直至经静脉通道滴入第一滴液体所花费的时间。缺氧症状改善时间指的是从就诊直至血氧饱和度首次升高至96%及以上所花费的时间。早期有效救治时间指的是患者从就诊直至手术准备完毕时间或者住院时间。
观察两组患者的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SPSS 23.0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抢救指标
观察组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时间、缺氧症状改善时间以及有效救治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系统化多管道护理措施
3.1.1 成立护理小组
成立护理小组,当遇到成批伤员时上报护理部抽组人员,建立2-3个护理小组,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组员分别包括协班护士、循环通道管路护士以及呼吸道管理护士各一名。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协班护士负责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以及血压变化,进行心电监护,同时对留置胃管以及留置导尿管负责[2]。循环管道通路护士的职责包括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液体补充以及遵医嘱用药。呼吸道管理护士为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负责,给予患者氧气吸入,与医生配合进行气管切开,维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超过96%,同时对患者进行吸痰护理。组长的职责包括对护士分工、迅速评估患者的病情、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记录生命体征、液体出入量以及抢救流程等,当患者合并多种合并症时,此时还负责上报院总值班,同时五官科、烧伤科等相关科室进行急救会诊。
3.1.2 中心静脉导管护理
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的关键在于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循环通道管路护士对患者的伤情进行评估,完成评估后选择合适的静脉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3]。当肢体存在完整皮肤时给予浅静脉置管,建立多条通道补液。当重度烧伤患者的表浅静脉受到的破坏严重,休克期患者容量不足,引起静脉血管塌陷从而增加穿刺难度,静脉切开由于远端结扎会对回流造成影响,容易在结扎血管盲端形成血栓或者涡流。对重度烧伤患者给予中心静脉置管,能为患者顺利渡过平稳期提供保障,从而争取救治时间。
建立血管通路时,局麻条件下选择股静脉穿刺,将单针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置入,建立血管通路,缝针固定[4]。采用PVP碘开口纱布覆盖静脉穿刺点。无菌治疗巾包裹动静脉导管并妥善固定。治疗结束给予肝素液2mL+生理盐水25mL封管并夹闭导管夹,对导管口进行消毒,将肝素帽旋上。下次治疗时将管腔中的血凝块以及肝素液抽出。保持患者的插管位置良好:当患者出现烦躁时,给予适当的镇静以及约束,当患者的意识清醒时给予健康指导,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时限制局部大幅度运动,每次换药前给予止痛措施,观察导管位置,以免导管意外脱出。对导管进行维护时,严格执行手卫生,安全、有效的导管固定,给予患者皮肤消毒,这都有助于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每日对患者管路进行评估,评估换护照的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给予相应处理措施从而减少非计划外拔管的发生。
文章来源:《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 网址: http://www.slcmygdys.cn/qikandaodu/2021/0708/591.html
上一篇: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下一篇: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改善喉癌患者术后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