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一滴汽油一滴血
很少有人知道,中印输油管的前身是中缅输油管。尽管铺设中缅输油管的建议早在抗战前就已提出,但却经历了一波三折,正当开始筹备铺设之时,又因日军侵入缅甸而就此搁置了。
中缅油管铺设半途夭折
抗战之前,我国所需石油全赖进口,随着日本侵华的扩大,沿海港口一旦被日军占领,失去海上运输线,则抗战必需的石油只有从管道运输。预料到这一点后,津浦铁路工程师郑华于1935年提出建议铺设一条输油管,从缅甸腊戍经昆明、贵阳到重庆。郑华的这一建议得到了美国油管公司的支持。之后,他对铺设油管的一些具体问题做了实际调查,对铺设油管所需设备、费用及铺设工程所需时间等问题做了详细论证,并于1937年5月5日将建议书递交行政院。但是,行政院经济部认为油管输油不切合我国实际,没有采纳郑华的建议。
抗战爆发后,郑华心急如焚,又将铺设中缅输油管的建议送交军事委员会运输总司令部。司令部将郑华的建议移交交通部审核,交通部认为铺管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不易解决,请美国顾问谢安研究。谢安认为中国没有足够的外汇用于铺设油管,缅甸汽油大量输供中国是难以保障的,这两个问题使中国无力开展输油管的铺设。郑华的建议又一次没有被采纳。
1940年10月,我国沿海口岸已被日军占领,铺设输油管道迫在眉睫。郑华设法将铺设输油管的建议交到了蒋介石手上,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批经济部、交通部会同办理,并指派财政部长宋子文延请美国油管专家研究具体方案。经研究,决定先铺设从缅甸腊戍至昆明1146公里的油管,购置油管费用由美国商借,工程费用由中国国库核拨。决定一出,即开始进行各项筹备工作。然而,正当调运油管之际,日军逼近仰光,英国驻仰光当局迫于压力,于1942年2月20日发出公告,限24小时之内,所有在仰光的车辆和人员必须撤离。中国驻仰光办理滇缅线国际运输的机构、车辆和人员,不得不于当日全部撤出,滇缅公路物资运输因此中断,油管无法运入,铺设油管的工作只能宣告中止。
中印输油管线被称作“盟军抗战生命线”
“驼峰”空运燃油不敷所用
滇缅公路中断后,我国所需油料只能依靠“驼峰”航线,用飞机运油供应。但是,飞机的运量毕竟有限,而且本身还要耗费大量油料,不能满足作战的需要,严重影响着战事的进展。民用汽油就更加短缺了,严重的油荒在各地蔓延。当时,虽然提出了“一滴汽油一滴血”的口号,倡导爱惜、节省汽油,民用汽车改用酒精、木炭作燃料代用品,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改用代用品后,因燃料性能的差异,汽车动力不足,导致发动机部件损坏,越来越多的汽车限于待油、待修的状态,运输濒于瘫痪。
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战区严重的缺油问题,已是刻不容缓,铺设输油管道成为当时交通运输战线的头等大事。为此,1943年8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在魁北克举行会议,决定铺设从印度加尔各答到中国昆明的输油管道,并确定于当年12月开工。
车队在等候加油
“丛林会战”铺世界最长输油管
中印输油管起点为印度的加尔各答港,经布拉马普得拉河流域及帕特卡山脊、丁江到利多,到利多后,沿中印公路进入缅甸密支那、八莫,从畹町再沿滇缅公路到达终点昆明,全长3218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一条成品油管线。
印度、缅甸境内的油管铺设工程,由美国陆军建筑队承担,中国境内的由中美双方负责。所需油管每节长6.1米,直径10.2厘米,每公里约需164节,全线共需49.2万节,全部是美国制轻质无缝管,一人可扛一节。油管的节与节之间,先用螺丝扭紧,再用电焊密封紧固。油管多数铺设在地面上,少数掩埋在地下。
管线所经过的地方,环境非常恶劣,沿线多山谷、河川、密林,瘴疟、毒蛇、猛兽为害,特别是要经过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地带的野人山,极大地考验着工程的进行。中美两国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筑中印输油管道堪称一场艰苦卓绝的“丛林会战”。
由于条件所限,材料的运输非常困难。铺设油管的材料,先由美国用飞机运到印度,再以汽车沿中印公路运到各分段铺装。在中印公路上,卡车满负荷奔跑,折旧速度快得惊人。一套刹车系统最多使用一个月就不行了,而刹车片在当时又很难得到。一旦遇到悬崖峭壁,或卡车开不过去的地段,工兵和劳工只能人拉肩扛,徒步翻山越岭,将管线物资运输到位。参加油管建设的美军Ray O. Howard军士在一篇文章中介绍说:“输油管建设初期,工具和物资供应困难,甚至连扳手都没有,工兵用一英寸的钢管制作扳手,用手推车把钢管运到汽车无法通行的深谷丛林中,然后一捆一捆堆放着。”
文章来源:《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 网址: http://www.slcmygdys.cn/qikandaodu/2021/0622/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