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管道堵住了
我园小班活动室面积较小,为了拓展孩子的游戏空间,我们充分利用墙面创设可操作、互动的游戏环境。其中管道墙就是我们基于小班孩子喜欢塞洞洞的兴趣而创设的(见图1),我们期望孩子通过玩管道游戏感知大小、长短、粗细、软硬、轻重、快慢等概念,形成不同大小的球要与不同粗细的管道相匹配的经验,发现不同材质、重量的球与下落状态之间的关系。为了将这些目标隐含在环境中,我们尽可能使材料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我们把不同颜色、粗细的纸筒拼接成管道,同时提供不同材质、大小的球形材料,如海洋球、毛绒球、塑料水果等,并将它们分类放置在管道下面可以移动的筐里。为了使管道墙真正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我们持续观察孩子与环境互动的情况,并基于孩子的问题进一步引发他们与环境、材料互动,以激发他们持续探究的兴趣,支持他们的探究。
一、初玩管道游戏
开始,孩子们对这面管道墙似乎并没有多大兴趣,他们往往只是在经过那里时随手拿起一个球放进管道,看到球下落后便走开,不会停留很久。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新入园的孩子还处于分离焦虑期,情绪不够稳定,还无法真正进入游戏状态;二是这面管道墙太简单,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挑战性,激发不了他们的兴趣。鉴于管道墙设置才两周,我们准备再等待、观望一下。
一个月后,孩子们的焦虑情绪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他们经常会到管道区游戏,但玩法有所不同。有的孩子会抓起一大把塑料水果和毛绒球往管道里塞(见图2),不断重复,似乎只是满足于“塞”这个动作,并没有什么目的性;有的孩子会先拿一个海洋球在每个管道口比划,然后把球放进最粗的那根管道,之后不断重复捡球放球的动作(见图3),他们似乎通过不断尝试巩固了对球与管道之间的大小匹配关系的认识;有的孩子会两两合作,一人把海洋球放入管道口,一人从下面接球,不断重复(见图4)。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更多的是被材料本身所吸引,体验反复操作带来的快感,但大多是无意识的,其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二、管道堵住了
由于孩子们总喜欢抓起大大小小的球往管道里塞,很快大部分管道都被球堵住了。一天,杰杰惊讶地喊道:“管道都被堵住了!”杰杰的发现引来了好多孩子围观。这时,教师问:“管道都被堵住了,怎么玩呢?”晶晶说:“可以把球取出来。”教师又问:“怎么取呢?”涵涵说:“可以用手掏。”米米说:“可以摇管道,把球摇出来。”教师接着问:“这样真的可以吗?”孩子们说可以,说完就开始尝试。
方法1:用手掏
涵涵将手放进一根较粗的管道,边掏边说:“下水道被堵住了!”她掏了很久,终于把球取出来了(见图5)。这时,教师指着旁边那根较细的管道说:“这个也堵住了,怎么办呢?”涵涵试了一下,发现小手伸不进去,便自言自语道:“这些球明天自己就出来了,不用管它。”教师问:“还有其他办法吗?”涵涵说:“明天就知道了。”妍妍也用手去掏,掏了很久也没有成功,她说:“我的手不够长。”教师问:“那该怎么办?”妍妍说:“等我长大了,手长了再掏吧!”(见图6)孩子们天真幼稚的回答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小班孩子泛灵的思维特点。他们的想法看似不着边际,实则有他们自己的逻辑。
方法2:使劲摇
达达和城城用双手抓住管道使劲摇,但并没有成功。
方法3:用球压
翔翔发现一根中间断开、分成上下两段的管道里有海洋球,先尝试用手去掏,发现手够不到球,看了看周围的材料,就拿起一个海洋球,把它放在短管道口上用力压,原本卡在管道里的海洋球立刻出现在了短管道的末端,他蹲下来仰头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一夹就将球取了出来。此时,翔翔想起刚才用来挤压的海洋球还在管道里,又将刚取出来的海洋球塞进管道,压出了里面的海洋球。就这样,持续玩了大约有20分钟(见图7)。翔翔很享受自己无意间探索出来的方法,在反复操作中初步认识了“作用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三、借助各种工具疏通管道
翔翔用球压球的办法似乎并没有带给其他孩子太多的启发,大多数孩子还是用手来疏通管道,有些心急的孩子因为摇晃得太猛,甚至把管道从墙上拽了下来。此时,教师意识到孩子们可能缺乏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经验,打算启发一下孩子们,于是,先请翔翔再次为大家演示用球压球的办法,并问:“除了用球来压,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孩子们似乎明白了什么,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都会在活动室里四处寻找合适的工具来疏通管道。
文章来源:《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 网址: http://www.slcmygdys.cn/qikandaodu/2021/0126/419.html
上一篇:穿越既有道路的管道顶管技术探讨
下一篇:管道里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