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管道内检测研究进展及展望<sup>*</sup>
0 引 言
管道运输是继公路、铁路、船舶和航空运输之后的第5种交通运输方式。管道用作油气资源运输的主要载体,早在20世纪,美国成为世界上管道建设里程最长的国家,管道建设变成一项重要的能源工程[1]。在中国,油气管网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油气运输环节上下衔接的关键,体现现代能源与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3]。为保障油气资源合理的用于工业生产及社会生活,中国建设了西气东输、中缅油气、中俄天然气、黄渤海深海油气等输送重要管线[4]。与此同时,伴随能源供应形势的愈发尖锐,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贸易的有增无减,管道运输需求持续扩大,截止目前,全球油气管道运输总里程超过400万km[5]。
过去数十年,全球因管道故障引发事故不计其数,旧管道在老龄化进程中,发生危险的可能性逐年递增,新建管道仍面临巨大风险。管道内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管道完整性评价,成为保障油气管道安全运输的重要预控手段,对排除管道风险因素具有重大意义。管道内检测方法凭借较好的缺陷定性及定量分析能力,能有效评价管道运行状态,间接降低管道爆炸事故的发生率,避免造成国民经济的重大损失及人员的重大伤亡。
目前,中国正处于管道建设与管道内检测研究的初级阶段,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在管道内检测研究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针对国内外管道内检测研究进展,对3种主要管道内检测方法作进行综述分析,从检测模型、检测方法和主要应用方面剖析制约中国管道内检测研究的主要问题。
管道完整性评价是指在管道安全运输过程中,对可能引起管道失效或损伤因素进行全面的检测,其评价方法主要有内检测、直接评估和压力试验[6]。内检测方法在中美法规和标准的完整性评价中,被用作管道管整性评价优选方法。
管道内检测方法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7],发展至今,已形成管道漏磁、管道超声波和管道涡流等内检测方法。管道漏磁、管道超声和管道涡流是目前主要的内检测方法,下面主要围绕这3种方法从检测模型、检测方法和主要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并对集成内检测方法进行阐述,着重对管道内检测主要方法对比分析,剖析管道内检测研究现状。
1 管道漏磁内检测
管道漏磁内检测原理[8]是利用励磁源对被测铁磁性管道磁化,使被测段管道达到磁饱和,当管壁存在缺陷时,磁感线会在缺陷处发生畸变并从材料内部溢出,经空气回到材料内,缺陷处漏出的磁感线被磁传感器采集,经信号分析处理实现检测,管道漏磁内检测原理见图1。管道漏磁内检测研究进展包含检测模型、检测方法和主要应用,近年来,研究者围绕这3个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
图1 管道漏磁内检测原理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pipeline magnetic flux leakage internal inspection
1.1 检测模型
管道漏磁内检测方法发展以来,主要的检测模型有2种:①磁偶极子模型;②有限元分析模型。
1.1.1 磁偶极子模型
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者对表面开口缺陷建立了磁偶极子模型,之后磁偶极子模型得到不断拓展。磁偶极子模型包含点、线、面偶极子,是解析法对漏磁缺陷研究的重要模型。研究表明,磁偶极子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波形基本吻合,但数值上有较大差异,原因在于建模时的假设,未考虑到磁荷分布的不均匀性、几何形状的复杂性和铁磁性材料的非线性处理问题,进而解析法模型受到一定局限。磁偶面极子模型见图2。
图2 面偶极子模型Fig.2 Surface dipole model
近年来,研究者基于磁偶极子原理,建立了任意方向的表面缺陷漏磁场分布三维磁偶极子模型,不再假设有向缺陷垂直于磁化方向,打破已有漏磁检测缺陷分布模型对方向性不能描述的困境,为实际缺陷检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任意磁化场与缺陷关系示意图见图3[9]。类似地,Huang等[10]提出了凹凸不平缺陷漏磁检测的三维磁偶极子模型,并用典型的锥形、球形和矩形缺陷形状分别研究了“凹”和“凸”缺陷的三维漏磁现象,表明凹凸缺陷的三维漏磁场分布与凹缺陷完全不同,丰富了管道漏磁内检测理论,缺陷凹模型和凸模型见图4。
图3 任意方向磁化场与缺陷关系模型Fig.3 Relationship model between magnetization field and defects in arbitrary direction
图4 缺陷凹模型和凸模型Fig.4 The “concave” defect model and the “bump” defect model
文章来源:《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 网址: http://www.slcmygdys.cn/qikandaodu/2020/0731/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