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大跃进前后的煤炭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
我从1946年(时任晋冀鲁豫解放区中央局经济部工矿局局长,兼任峰峰煤矿董事长、不公开的党委书记)开始与煤炭工业结缘。
燃料工业部于建国时成立,陈郁同志任部长。1952年底,我任副部长。不久,赶上了计划、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希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打好基础。党中央要求“一五”计划结束时的全国煤产量应比五年前增长70%。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
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一五”计划,分管煤炭口的陈郁部长和我带领各级领导干部,与技术人员及工人们一道,对各个矿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每一口矿井的出煤量、增产潜力进行了调查。随后,我们对所得信息进行了反复的分析、研究,拟定了煤炭工业的“一五”计划,受到了中央的褒奖。
大家认为,发展煤炭工业应从三个方面着手:1.继续恢复、改建旧矿井;2.对生产井进行技术改革;3.积极为建立新矿井创造条件。另外,我们一定要坚持“安全第一”的一贯方针,确保“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
1955年,煤炭部成立,陈郁任部长、党组书记,我任第一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57年,我们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所规定的生产和建设任务,并在科研、教育、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好成绩。
1957年夏,陈郁部长和我组织有关人员写出了有关“一五”工作的总结报告,其题目为《煤炭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生产建设中若干问题总结》(《总结》)。在《总结》中,部领导检查了六个方面的问题,并对其产生的根源、内因和外因作了详尽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这里,我仅就其中争议最大的两个问题,谈谈我的认识和意见。
1.计划经济问题
尽管我们超额完成了煤产任务,但全国煤炭供应仍是紧张,影响了全国的工业生产。为了缓解煤炭供应的短缺,国务院发出《关于发展小煤窑的指示》,以调动地方政府、农业、手工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增产煤炭。
《总结》认为,煤炭供应短缺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煤炭部在做生产计划时没有打出足够的提前量;二是国家对各工业口的投资计划失调。另外,我认为,国务院的《关于发展小煤窑的指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煤炭供应困难问题。发挥基层的积极性去开小煤窑,已经很有些“大跃进”的味道了。
2.新建矿井的井型问题
此问题系指建井规模大小和技术装备的高低。我们认为,煤炭部应多建一些具有先进技术装备的大型矿井。这类井具有近、远两期的优势,即近期能确保安全生产,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效率;远期则出煤潜力持久、丰厚,故投资相对不高。我们不主张大力兴建中、小型矿井,持以上意见者,被称为“大洋群”。部里另一些领导(“小土群”)则认为,目前国家底子薄,上面要求快出煤,我们应因陋就简,大兴小煤窑。在部党委会上,两种意见争执不下,吵得不可开交。此时,国家建委主任薄一波写了个条子说他支持“小土群”,不支持“大洋群”。面对这个压力,我仍坚持原有意见。
即便如此,部党委服从了国家以中、小型为主,大、中、小三结合的方针。在“一五”计划的五年中,在部直属开建的115处矿井中,大、中、小型井的比例为11%、23%、66%,而产煤能力分别为28%、33%、39%。可见,小型井的修建占绝对优势,但其产煤能力远不如大型井。
“二五”计划与“大跃进”
在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会议上,周恩来做了对“二五”计划建议的报告。陈郁部长也代表部党组,汇报了我们实施“一五”计划的情况,并阐述了将如何在“二五”期间解决煤炭供不应求和机械制造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周密计算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对煤炭的需求量,并决定积极发展地方煤炭工业。同时,我们将大力投资煤炭机械制造业,为矿山提供更多的先进设备,增加安全和劳动保护设施,以提高生产和现代化水平。
不久,陈郁部长赴广东省任职。张霖之任煤炭部部长。
根据“八大”精神和煤炭工业的实际情况,于1957年8月,煤炭部推出了《煤炭工业“二五”计划草案》。我们将1962年的煤产量定为2.34亿吨,比“八大”建议值约高12%。但是,这个草案还没来得及提交人代会审议,“大跃进”就开始了。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我们重新制定一个“跃进”式的“二五”计划。
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大会上提出,15年后,中国的钢产量要赶上、超过英国。12月,刘少奇在中国工会八次代表大会上,宣布了这一誓言。冶金部部长王鹤寿随之豪言,他可用10年和20年的时间超过英国和美国。此壮语受到毛的赞赏,并激发各部门抛出"跃进"指标。为了达标,举国大炼钢铁,想在超英、赶美的运动中,打一个短、平、快的漂亮仗。
文章来源:《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 网址: http://www.slcmygdys.cn/qikandaodu/2020/0727/352.html
上一篇:浅谈水力采煤与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
下一篇:水力采煤的瓦斯管理